家庭是文明传承的根脉,像无声的年轮镌刻着民族的精神密码。习近平总书记在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中强调“注重家庭、家教、家风”,这六个字恰似打开文明基因库的密钥。当我们凝视博物馆里青铜器上的家族徽记,翻阅古籍中《颜氏家训》的谆谆教诲,轻抚家族相册里泛黄的老照片时,分明能感受到文明传承的温热脉搏。
时代在变,家庭作为文明载体的本质始终如一。春运列车上跨越千里的归家脚步,视频通话里反复叮嘱的“按时吃饭”,家族微信群里分享的育儿经验,都在续写着文明传承的新故事。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,恰似涓涓细流汇成江海,让每个家庭都成为正能量的发射塔,共同构筑起社会精神大厦的稳固根基。
“爱子,教之以义方”的古训,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。北宋名臣包拯曾在家训中告诫子孙:“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”,这种对品德的严苛要求,与今日总书记强调的“品德教育为先”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。当补习班挤占亲子时光,电子产品取代家庭游戏,物质满足替代精神滋养时,更需要回归教育本质。就像岳母刺字“精忠报国”的壮烈,朱德元帅“要接班不要接官”的叮嘱,真正的家教是父母以身作则的示范,是日常点滴中的价值引领,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细心与耐心。
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的警示,揭示了家风与社会风气的深层关联。明代《朱子家训》成就江南望族百年兴盛,焦裕禄“带头艰苦”的家风感动兰考,周恩来总理“十条家规”树立家国情怀丰碑。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更具特殊意义,杨善洲将林场收益捐给国家的抉择,正是将家风建设融入党风廉政的战略远见。每个家庭都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,当清廉家风从家门走向社会,整个社会的精神天空将更加清朗。
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坐标上,家庭文明建设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,而是关乎国运的战略工程。当"家国同构"的传统智慧与当代治理理念相遇,每个家庭都能成为托举中国梦的坚实支点。这种传承千年的文明力量,就像黄河长江奔涌向前,必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。当千百万家庭共同奏响文明传承的乐章,古老中国必将在新时代的天空下,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华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