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第一卷读后感

发布时间:2025-08-25 08:30 阅读次数:
【字体大小:

一直觉得“绿色发展”“生态文明”是宏大而遥远的词汇,在阅读《习近平著作选读》第一卷中“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”一文后,明白这是一场触及每个人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。“人因自然而生,人与自然共生,伤害自然终将伤及自身”,绝非空谈。环顾笼罩的雾霾、遭污染的地下水、逐渐消失的湿地、被过度开发而伤痕累累的土地,正是自然对粗放发展的“报复”。“如果经济发展了,但生态破坏了、环境恶化了,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,吃不到安全的食品,喝不到洁净的水,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,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,那样的小康、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。”说明美好生活的根基在于洁净的空气、水和宜居环境。金山银山若失去绿水青山,价值何在?此刻,这道理无比清晰而紧迫。

文中数据令人警醒:水土流失、荒漠化、地下水超采、严峻的空气与水污染、农业面源污染,以及触目惊心的年粮食浪费2000亿斤、过度包装…这些数字揭示了日常无意识行为累积的恶果,印证了绿色转型的“长期性、复杂性、艰巨性”。 直面事实:在破坏与浪费中,自己也是参与者。

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”的比喻将环保提升至生存必需的高度。“生态文明同每个人相关,人人应是践行者、推动者”,绿色发展不仅是工厂减排、政府治理,更是每个人的责任。少用一个袋、节约一滴水、践行“光盘”、选择节能产品、抵制过度包装。微小行动的汇聚,正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力量。

完善制度、实行终身追责彰显国家决心,“政府企业公众共治” 则表明:这场革命既需自上而下引领,更依赖自下而上的参与监督。我们不仅是受益者,更是必须的行动者。

这唤醒了我的责任意识,跳出了“环保是他人之事”的窠臼。革除“先污染后治理”“重发展轻保护”“铺张浪费”旧观念,不仅需更新理念,更要融入日常:

作为消费者:每一次购买(是否环保)、餐饮(是否浪费)、出行(是否低碳),都是在为未来做贡献;

作为社会一员:需提升环保认知,理解政策,从垃圾分类、节约资源、监督破坏等实处做起;

作为未来参与者:更应该在个人工作与生活中融入绿色理念。

这场“发展观的深刻革命”能否成功,取决于每个人的观念转变与行动落实。它要求我们领悟“人与自然共生”的真谛,摒弃损害环境的习惯,守护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。虽道阻且长,却是“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负责”的必然抉择。我愿从自身出发,为这场“革命”贡献力量,让蓝天白云、青山绿水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