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5日,在公司第二党支部党员大会上系统学习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后,最深刻的感受并非停留在“反对浪费”的宏大概念上,而是从日常工作里那些习以为常的小事中,读懂了条例背后“厉行节约、弘扬新风”的深意。这些小事看似琐碎,却像一面面镜子,照见着我们对待公共资源的态度,也践行着条例里的每一条要求。
以前在办公室处理文件,总觉得“多打印几份备用”更稳妥,有时一份材料反复修改,作废的纸张随手就堆成了小堆;加班结束离开时,偶尔会因为赶时间,忘了随手关掉电脑、打印机的电源,总觉得“这点电不算什么”。可学习条例后再回头看,这些“不算什么”的小事,累积起来就是不小的浪费——纸张来自树木,闲置的电力也是公共资源的消耗,每一项都与“厉行节约”的要求相悖。
条例里说“坚持从严从简,勤俭办一切事业”,其实不用刻意“做大事”,把日常工作中的小事做好,就是对条例最好的落实。在打印文件前,我会先仔细核对内容,尽量做到“一次成型”,作废的纸张也会收集起来,反面用作草稿纸;每天下班前,都会多花一分钟检查办公室的电源开关、空调是否关闭,把“随手关灯、按需用纸”变成了下意识的习惯。这些改变没有增加额外的工作量,却让“节约”真正融入了工作节奏,也让我真切感受到,反对浪费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藏在每一个细微的行动里。
更让我触动的是,当身边同事都开始践行这些小事时,还形成了一种无声的“新风气”。比如有同事看到打印机旁的草稿纸快用完了,会主动把自己没用完的废纸整理好放过去;有人忘记关空调,会有同事顺手关掉并轻声提醒。这种从“自己做到”到“互相提醒”的转变,让节约不再是个人行为,而是变成了整个团队的工作习惯。这也让我明白,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不仅是在规范行为,更是在培育一种“以节约为荣、以浪费为耻”的作风,这种作风从办公室的小事里生长出来,才能真正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里。
往后工作中,我会继续从这些“小事”出发,把条例的要求落实到每一次打印、每一次下班的细节里。因为我知道,节约下来的不仅是纸张、水电,是我们作为工作人员对“勤俭办事业”的责任与担当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